倫理與宗教科


  1. A. 課程目標:

    • 以耶穌基督為整個教育的基礎,致力介紹福音啟示的基督博愛精神和中華文化的精髓,藉以指導學生生活取向,並協助他們培育智慧、修身立德、追求真理,並發展成為崇向人文價值,身心與靈性健康、富同情心、履行公民責任、明辨是非,成為有道德勇氣的人。培養好學精神,提高獨立能力,加強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感。
  2. B. 課程特色:

    • 透過非正規及正規課程,培養學生「積極樂觀」、「逆境自強」及「助人自助」的素質:
      1. 以天主教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個人與家庭、學校、社會、國家以至世界的關係。
      2. 幫助學生以正面、樂觀和積極的態度,面對今天充滿矛盾氣氛的香港。
      3. 讓學生把天主教價值觀融入生活中,向他們灌輸聖經真理,實踐基督愛人如己的精神。
      4. 科本教學策略及果效
        • 本科把「厄瑪烏教學法」四大元素「生活經驗、基督徒故事、結合、回應」容入課堂,讓學生作反思。
        • 「厄瑪烏教學法」基於聖經事件中,耶穌教導門徒的方法,發展出有效教學的四個步驟:
          (一)發掘學生有關某課題的個人經驗
          (二)引導學生認識相關的聖經故事
          (三)讓學生以聖經教訓檢視自己的經驗,回答:「耶穌在我的處境會怎樣想和\怎樣辦?」的問題
          (四)鼓勵學生以言行表達新體會
        • 老師觀察學生在過程中有反思,願意以開放態度接納他人意見,彼此尊重。學生以聖經教導檢視自己的經驗,並以言行表示新體會,效果良好。
  3. C. 學習評估:

    1. 倫理科不但是價值觀及態度的形式,也是宗教知識概念及學習技能的傳授,並要迎合學生面對不同時代的社會氣候及重大問題的需要。因此,絕對不能以學生是否歸依某宗教作為本科評估的準則,亦不能利用傳統的測驗或考試方式來衡量教學效果,因為一般的練習只可用作量度學生所吸取的事實性知識及學科上的技能,而不能量度他們在信仰上的進展。
    2. 評估工作可從兩方面進行,即課堂教學及學習進度的評估。
      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可循下列的範疇進行:
      1. 學生的需要
      2. 教材的適切性,包括程度、份量、組織和表達形式
      3. 教學的形式和方法
      4. 應用的通切性
      5. 個人發展的教學成果
      6. 教師可藉此按學生在不同社會情況的需要,而改善課堂的教學。
    3. 學習進度的評估亦同樣重要,因為這方面的評估對學生與教師都有肯定和鼓勵的作用。可採用習作、討論、專題設計或比賽等不同形式進行。評估的比重應兼顧資料、理念、思考(分束、綜合、演繹和判斷)及知識的應用各方面。
    4. 評估的範圍應包括學生在現今生活境況中應用所吸取的知識的能力,但這類的評估並非對學生的美德或優良的品格作出評核,而只是考核學生闡釋及應用知識的能力和處理一般社會問題的技巧。
    5. 教師可以透過觀察他們在課堂上及參與有關活動時的表現而進行有限度的評估。
  4. D. 網站連結:

    1. 天主教香港教區
    2. 教育局倫理及宗教科教學資源及參考資料
    3. 思高網上聖經